首页 资讯 正文

钢城区:聚焦“小切口”,让民生福祉成色更足

体育正文 263 0

钢城区:聚焦“小切口”,让民生福祉成色更足

钢城区:聚焦“小切口”,让民生福祉成色更足

孤寡老人(gūguǎlǎorén)董大爷收到了特困供养金,“公园里的婚姻登记站”迎来了办证的新人,独居老人吃(chī)着(zhe)量身定制的热乎饭笑得合不拢嘴……钢城区深入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,聚焦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,从“小切口”入手,以“微改革”破题,着力解决群众(qúnzhòng)急难愁(chóu)盼问题,在“精准滴灌”式创新中让改革成果可感可及。 “创新‘143’工作法,建设‘红黄蓝’分层分类救助体系”获评(huòpíng)2024年度全省社会(shèhuì)救助领域优秀实践案例,“移风易俗筑幸福,‘钢’好改革(gǎigé)护和谐(héxié)”和“看得见、摸得着的(de)志愿服务(fúwù)”获评全省婚丧习俗改革百佳实践案例,“幸福理发室(lǐfàshì)”被纳入全省社会救助领域“一招鲜”项目,《聚焦农村特殊困难群体,探索“幸福食堂+N”助餐服务模式》入选《山东老年助餐工作案例汇编》……荣誉的取得,是钢城区对“民生无小事”的生动诠释。 创新“红黄蓝”救助模式,兜牢(dōuláo)基本民生底线 “网格员和志愿者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,生活(shēnghuó)越过越好了。”说起现在的救助服务,汶源街道龙(lóng)巩峪村的孤寡老人董大爷连连称赞。 如何让救助政策更精准地惠及困难群众?钢城区创新(chuàngxīn)推出“红黄蓝”分层分类救助模式,将低保(dībǎo)对象、特困人员、孤困儿童等群体按照困难程度、致困原因、服务需求划分为三个圈层,形成(xíngchéng)“一户(人)一条救助链”,实施差异化(chāyìhuà)帮扶。 对红码群众,扎实做好基本(jīběn)(jīběn)生活救助和其他各项专项救助。共保障救助全区城乡低保人员4450名(míng)、特困人员697名、经济困难(kùnnán)老年人2508名、重度残疾人与困难残疾人7565名。对黄码、蓝码群众,有效统筹部门(bùmén)间的救助资源,规范开展医疗、教育(jiàoyù)、住房、就业等专项救助。对遭遇突发性、紧迫性、灾难性困难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人员,及时给予临时救助。 这一模式不仅兜牢了民生底线,更让救助(jiùzhù)从“被动响应”转向了“主动发现”。2024年,共为758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,为1.5万人次提供(tígōng)专项救助,为1351名救助对象解决(jiějué)个性化问题2000余个(yúgè)。 同时,建立“网格(wǎnggé)+救助”模式,组建(zǔjiàn)“四级网格员”队伍,提供助餐、家政、医护(yīhù)、精神慰藉等服务,真正实现了(le)救助服务的精准化、人性化。探索“慈善+救助”模式,211个行政村和41个社区共发起(fāqǐ)城乡慈善基金项目(xiàngmù)287个,在全市率先实现项目全覆盖,募集慈善资金200多万元,纸坊村慈善基金入选全省100支“金种子”基金。 找准服务“小切口”,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(xūqiú) 民生改善,既要“雪中送炭”,也要“锦上添花”。钢城区瞄准群众生活的“微痛点(tòngdiǎn)”,打造了一系列(yīxìliè)有温度的民生品牌。 细微之处的改变,恰是城市最温暖的底色。依托农村幸福(xìngfú)院等场所,创新实施(shíshī)“幸福理发室”项目(xiàngmù),有效解决老、弱、病(bìng)、残等群体的理发“刚需”。目前,已成立“幸福理发室”22处,统一配备热水器、洗头床、镜子、椅子等设备。区(qū)理发协会的爱心志愿者每月开展义剪,为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服务。 在(zài)花海公园,建设山东省首批、济南市首家花海公园婚姻登记站,打造“钢好(gānghǎo)遇见你”婚姻登记服务品牌。先后举办“钢好花开 情深似海”集体婚礼、“重温幸福·柿柿如意”颁证仪式、军人婚礼、婚俗文化展、婚姻家庭讲座、牵手“520”青年(qīngnián)联谊等活动13场次,为400多对新人(xīnrén)办理结婚登记,成为周边地市新人的(de)甜蜜首选。 为满足农村老年人补办结婚证的(de)需求,结合兰花节(jié)、梨花节、桃文化旅游节、海棠花节、草莓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,推出集中(jízhōng)补办结婚证服务,将办证地点设到绚烂的花海、节会现场,并免费(miǎnfèi)提供化妆和礼服,让老年人置身(zhìshēn)如画的环境中留下美好纪念。2024年,共为305对老人补办结婚证。 健全多层次养老(yǎnglǎo)服务体系,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,不仅是“小家”的(de)愿望(yuànwàng),更是“大家”的愿景。从热乎饭菜到精神滋养,从“老有所养”到“老有优养(yōuyǎng)”,钢城区不断优化养老(yǎnglǎo)服务供给,满足老年人多样化、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。 家门口的(de)幸福养老,从一口热乎饭开始。 荤素搭配的菜肴(càiyáo)、松软的馒头,配上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,上午10点30分,里辛街道朱家庄村(cūn)的幸福食堂内飘出阵阵饭菜的香味。工作人员把饭菜打包装好,准备送到村里的老年人(lǎoniánrén)家中。 打造“幸福食堂(shítáng)”农村居家(jūjiā)养老模式,以幸福食堂为载体,构建政府主导、三级联动、社会参与的养老“幸福网”,214家幸福食堂实现社区(村)全覆盖。制定出台(chūtái)《幸福食堂标准化指引》,以“送饭到家”服务为基本内容,拓展形成帮做家务、巡访关爱(guānài)、娱乐休养、健康查体、特色康复等“6+N”服务体系。积极申报农村居家养老国家级标准化示范(试点)单位。截至目前(mùqián),共照料(zhàoliào)高龄独居、高龄特困、困难(kùnnán)残疾人等群体3000多人。 “我行动不方便,之前自己在家(zàijiā)做饭,孩子不放心。现在工作人员每天荤素搭配好给我送到家里来,省心省力(shěnglì)又(yòu)放心。”家住创业园社区的任大爷说。钢城区推行“一站式”社区养老服务,聚焦补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短板,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,打造生活助餐、日间照料、便民助购、家政(jiāzhèng)助洁等“一站式”便民享(mínxiǎng)老服务模式。 5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(fúwù)中心实现第三方机构或社区(shèqū)(shèqū)卫生服务中心委托运营,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。引进百灵鸟健康餐厅,建设“中央厨房+社区助餐服务网点+配餐/送餐入户”多层次社区养老助餐服务体系(fúwùtǐxì),已面向41个(gè)社区开展助餐服务。陈家庄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名单,4个社区进入观察点名单。 饭菜可口、品类丰富、照顾细心,这是老年人对老年生活最多(zuìduō)的评价(píngjià),但钢城区做的适老文章远不止这些。 钢城区综合养老(yǎnglǎo)服务中心引入山东建邦集团管理运营,为老年人提供“医养康护教”五位一体的养老服务,护理院、如康家园、老年大学等设施一应俱全(yīyīngjùquán),并获评全省“最受欢迎(shòuhuānyíng)养老机构”。 “小而美(xiǎoérměi)”的举措回应民生期待,“微改革”的温情增添(zēngtiān)幸福底色。如今的钢城,正以润物无声的民生情怀,托举起群众“稳稳(wěnwěn)的幸福”。 (大众新闻记者 姜斌 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王超)
钢城区:聚焦“小切口”,让民生福祉成色更足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