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国网庆阳供电公司:电脉连通诗与远方 服务点亮露营之光

体育正文 129 0

国网庆阳供电公司:电脉连通诗与远方 服务点亮露营之光

国网庆阳供电公司:电脉连通诗与远方 服务点亮露营之光

从(cóng)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科技兴农” 曲子镇西沟村的绿色蝶变(diébiàn) 西沟村(xīgōucūn)甜瓜种植基地俯瞰。 西沟村地膜辣椒(làjiāo)种植基地俯瞰。 西沟村甜瓜(tiánguā)种植基地吸引游客前来采摘。 文/图 庆阳融媒记者 乔洁(qiáojié) 民以食为天,农业是国家的根基(gēnjī)。曾经,老牛木犁在(zài)黄土上刻下岁月的痕迹;如今,隆隆的农机声谱写出乡村振兴的“新(xīn)乐章”。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科技兴农(kējìxīngnóng)”,从“汗滴禾下土”到“指尖管农田”,环县曲子镇西沟村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耕耘,都在诉说着时代的变迁。 凌晨5点,西沟村南马塬的(de)50亩瓜菜种植基地里已是一片忙碌。瓜农袁巧艳弓着身子在大棚(dàpéng)里寻觅,凭着(píngzhe)多年管理大棚甜瓜的经验,她总能迅速在藤蔓空隙中“定位”到成熟度刚刚(gānggāng)好(hǎo)的甜瓜并摘下。“50座大棚,开园20多天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。”袁巧艳说。她身后的田垄上,采摘好的甜瓜已经装箱等待发货,即将“抢鲜”上市。 十年前,这样的场景在(zài)西沟村难以想象。这个被20多条沟壑分割的山区村,土地支离破碎,村民世代“靠天吃饭”。如今,通过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改造、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技术推广和水资源集约利用(lìyòng)等措施,西沟村已经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“样板村”。 从(cóng)“巴掌田”到“大块地” 机械化耕作(gēngzuò)改写传统农耕史 西沟村的耕地曾分布在40多个山头,据村民介绍,最小的地块牛(niú)转个(zhuǎngè)身都难。“以前种地,人背驴驮,一亩地收成不到(búdào)100斤,连口粮都不够。”村民骆俊发说。 转机出现在2022年。西沟村争取(zhēngqǔ)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,但难题也随之而来(suízhīérlái)——如何说服村民打破世代沿袭的地界(dìjiè)?村党组织书记刘小兵带着干部挨家挨户开会(kāihuì),最终达成共识:承包权不变,经营权入股,小块并大块。 “迁坟100多座,没人闹意见。”村民刘富红至今感慨。改造后的(de)农田,最小的也有20亩,大型播种机、收割机开进田间,成本降(jiàng)了一半。2023年,村集体统一种植的1800亩小麦,通过(tōngguò)“一喷三防”技术,亩产稳定在200斤,农户(nónghù)还能参与二次分红。 同样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还有袁巧艳(yuánqiǎoyàn),她的甜瓜(tiánguā)种植基地就建在(zài)塬顶新修整的平地里。“耕地平整,通风光照好,离水源近,满足了种瓜的所有条件(tiáojiàn),今年的甜瓜是这十几年来品质最好的。”袁巧艳说。 从“望天收”到(dào)“科技种” 现代农业播种(bōzhǒng)增产新希望 高标准农田建设(jiànshè)只是第一步。西沟村利用灌溉条件好的(de)地块,发展设施瓜菜、滴灌玉米、辣椒种植等产业,探索“春提早(tízǎo)、秋延后”的种植模式。 站在西沟村的(de)(de)任意一座山头(shāntóu)向下望去,层层梯田里的地膜宛如银带闪烁着耀眼的光芒;走近地头发现,纵横交错的黑色滴灌带如同“毛细血管(máoxìxuèguǎn)”延伸至每株作物根部(gēnbù),在缺雨少水的年月里,这里的辣椒、玉米每天都能按时享受到精准滴灌,既能保证充足养分,又不浪费水资源。 环县(huánxiàn)年均降雨量仅400毫米,属于典型的(de)干旱区。过去,西沟村的农民“种一坡,收一车”,广种薄收。如今,村里建成9处机井、3个淤地坝、5座应急蓄水池。村民颜仲祥指着田间的滴灌带(dài)说:“以前浇地靠挑水,现在闸刀一合,水就顺着管道流到每棵苗下,方便(fāngbiàn)多了(le)。” 据村党组织副书记(shūjì)道银焱介绍(jièshào),村里的7000多亩(duōmǔ)梯田中,有2000多亩具备灌溉条件。“今年,村里依托节水灌溉设施,种植辣椒、甜玉米、甜高粱300多亩,种植菜籽1000多亩。”道银焱说(shuō)。 记者看到,滴灌种(zhǒng)植的玉米和辣椒长势良好,新培育的西瓜苗即将被移栽进瓜棚,甜瓜(tiánguā)基地里迎来一批又一批客人。村民刘明辉算了一笔账:“和以前相比,种一亩顶三亩(sānmǔ)。” 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合作共赢(gòngyíng)” 产业链(chǎnyèliàn)铺就乡村共富路 西沟村(xīgōucūn)的蜕变,离不开“村社联合、统分结合、多业融合”的农业现代化(xiàndàihuà)发展模式。在发展羊(yáng)产业的同时,西沟村不断探索,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一次次新变革。 过去,在西沟村,群众过着(zhe)“等雨下种”“土里刨(páo)食”的日子,偏偏环县十年九旱,收成欠佳。 2024年,西沟村为了统筹推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,规模化流转土地4000亩种植粮食作物(liángshízuòwù),推动农业(nóngyè)高效发展。 “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需要精细化(jīngxìhuà)管理,农户(nónghù)(nónghù)缺少(quēshǎo)这方面的经验。”刘小兵介绍道,村上将土地进行统一托管,统一种植,统一管护,种植过程中,农户可以获得劳务收入,还能学习种植经验和技术。土地收益的80%返还农户,20%用于村集体机械、肥料等经营性支出。“农户可以收入租地钱、务工钱、分红钱,一地三收,地块在科学(kēxué)化、精细化管理后变得更加(gèngjiā)肥沃,群众也掌握了更多科学种植技术,后期可以实现现代化种植,属于良性循环发展。”刘小兵说(shuō)。 村民刘宝荣家的几十亩土地全部交由村部托管,他本人在(zài)香瓜种植基地务工,已经熟练掌握(shúliànzhǎngwò)了香瓜种植技巧。“背靠大树好乘凉,有村集体帮我们谋划、经营,我们挣钱(zhèngqián)学技巧,何乐而不为。”刘宝荣说。 近两年(jìnliǎngnián)(liǎngnián),西沟村借助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建设成效,农业结构逐渐由种粮、种草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变,一年一熟也逐渐转变为两年三熟、一年两茬(liǎngchá),耕作方式(fāngshì)由以前的农户小规模无组织耕种转变为农户以土地入股,村集体集中规模化经营,实现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的目标。2024年,西沟村农民人均收入2.8万元,除了草羊产业收入外,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也让这里的群众(qúnzhòng)从“土里刨食”变成了“黄土生金(shēngjīn)”。 夕阳西下,西沟村的(de)柏油路映着余晖,大棚里的瓜菜泛着油光,羊舍里“咩(miē)”声阵阵。刘小兵望(wàng)着连片的农田,语气坚定(jiāndìng):“农业现代化不是口号,是实打实的变革。”这场变革,正让曾经的“穷山沟”焕发新生。
国网庆阳供电公司:电脉连通诗与远方 服务点亮露营之光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